飞塔防火墙 经销商 科汇科技 分享 fortinet 统一SASE安全云服务 筑牢出海企业数字安全基石
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原生大会暨企业全球化论坛上,Fortinet北亚区***技术顾问谭杰发表《筑牢出海企业数字安全基石》演讲。他指出,全球化浪潮下,安全乃企业出海战略基石;Fortinet统一平台与自适应方案,正是出海企业的***之选。
合规与风险双重压力
企业出海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严苛的合规性要求。ISO/SAE 21434、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标准等全球性监管框架,强制要求企业遵守严格的数据保护与隐私规则,若未满足这些要求,企业或将面临巨额罚款和业务中断的风险。
与此同时,不断升级的网络安全威胁构成另一项严峻考验。黑客的攻击手段持续演变,致使安全风险呈几何级数增长。当前的网络攻击范式已显著转变,从传统入侵转向勒索软件利用、供应链攻击以及AI驱动的威胁,其攻击频率与破坏力均急剧上升。
网络安全事件已演变为全球性危机,勒索软件攻击数量激增,重大威胁事件频发,例如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定向攻击。这类风险不仅会导致数据泄露和运营中断,更可能摧毁企业的海外声誉与市场份额。
Fortinet平台方案
筑牢出海安全基石
出海企业需同时应对合规压力与动态威胁环境,缺乏整合方案易导致安全防护碎片化,增加暴露风险。Fortinet 围绕统一平台构建三层安全架构,实现从硬件到战略的全栈防护。该方案基于FortiOS操作系统,整合AI、云与专用安全芯片技术,确保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无缝安全覆盖。基于此平台方案,Fortinet助力企业筑牢安全基石,实现安全、自适应、易用且高效的防护体系。
图片
1
基础驱动层
ASIC、AI与生态系统支撑。 本层提供安全基石的硬件与智能核心:FortiASIC专用芯片驱动高性能处理,支持实时威胁检测与防御;FortiCloud云基础设施实现弹性资源扩展与全球节点互联;FortiGuard AI/ML威胁情报引擎持续分析全球威胁数据,生成实时策略;FortiAI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自动化响应,如诊断故障与修复漏洞。统一客户端FortiClient简化终端管理,专为工业环境设计的OT安全生态系统则保护关键OT资产,确保从边缘到云的全域安全。
2
整合与融合层
操作系统与Security Fabric。FortiOS作为统一操作系统,在本层实现网络与安全的深度集成,支撑所有产品组件,确保策略一致性和管理简化。Fortinet Security Fabric核心平台技术整合产品(如网络防火墙、单一供应商SASE),形成协同防御体系。此层打通传统方案壁垒,实现威胁情报共享与自动化编排,为企业提供自适应防护能力。
3
战略能力层
三大核心解决方案。 本层聚焦战略级防护能力:安全网络提供基础设施级防护,核心组件包括防火墙、局域网和WLAN。统一SASE提供全域访问安全,技术组合涵盖SD-WAN、SSE和云安全。AI驱动的安全运营提供智能威胁治理,功能要素包括SOC、终端防护和DLP。
一底座衍生五大场景
出海标杆方案
基于三层架构,Fortinet统一SASE安全云服务构筑全球化底座,依托四大核心能力重塑跨境安全体系:
Secure安全基座融合零信任架构与实时威胁情报,精准拦截勒索软件与APT攻击;
Adaptive弹性组网灵活调用边界防护、SWG网关及CASB合规模块,动态适配区域政策;
Simple***简管控通过统一Agent实现全员终端覆盖,新分支零接触部署***速上线;
Efficient智能加速基于ASIC芯片压缩跨境延迟,协同全球MSSP网络实现分钟级故障响应,驱动安全从成本中心蜕变为业务引擎。
图片
同时,五大衍生场景在SASE底座上延展协同防护:
SD-Branch技术融合网络与安全层,实现快速部署,易于管理运维,降低TCO;
安全SD-WAN内嵌IPSec加密,显著降低跨境专线成本;
云原生防护体系贯穿“构建、部署、运行”全流程;
跨境云互联隧道实现跨国业务传输效能跃升;
AI驱动的SecOps引擎凭借自然语言指令自动诊断威胁,提效同时降低运营门槛。
全体系通过Security Fabric安全平台实现深度联动,当智能组网系统感知流量异常时,自动触发SASE策略全球同步更新;云防护平台实时将攻击特征同步至AI运维中心;依托14,300名技术专家与10万+合作伙伴构建的运维矩阵,形成”终端威胁检测→全球策略联动→跨域自愈修复”的三级响应闭环,为出海企业打造无界安全拓展体系。
图片
全球生态与保障
方案依托Fortinet构建的全球防护矩阵:14,300名技术专家驻守25个支持中心,7×24小时覆盖190余国家与地区;10万+合作伙伴网络协同6,400+MSSP安全服务商,驱动1000万+在线设备形成动态防御体系——这正是出海企业拓展新市场的核心支撑力。
SASE 与 SSE:深度解析两者的异同点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当下,企业网络架构与安全防护体系正面临***的挑战。远程办公常态化、云端应用普及化、网络边界模糊化等趋势,使得传统 “城堡式” 的安全架构逐渐失效。在此背景下,SASE(Secure Access Service Edge,安全访问服务边缘)和 SSE(Secure Service Edge,安全服务边缘)作为新兴的网络安全架构理念,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然而,两者名称相近、功能关联,常被混淆。本文将从概念起源、核心架构、技术特性、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SASE 与 SSE 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企业理解和选择适合的架构提供参考。
一、概念界定:SASE 与 SSE 的核心定义
(一)SASE 的定义与核心内涵
SASE 由知名研究机构 Gartner 于 2019 年提出,其核心定义为:一种将网络连接与安全服务整合到单一云原生架构中的技术框架,旨在为分布式用户提供基于身份的、一致的安全访问体验。
从本质上看,SASE 打破了传统网络与安全 “分离建设、各自为战” 的模式,将广域网(WAN)功能(如软件定义广域网 SD-WAN)与网络安全功能(如防火墙、零信任网络访问 ZTNA、数据防泄漏 DLP 等)深度融合,并通过全球分布式边缘节点部署,实现 “在用户与资源***近的位置提供服务”。其核心目标是解决企业在多云、混合云环境下的 “访问效率” 与 “安全防护” 双重难题,让用户无论身处何地(办公室、居家、移动中),都能以***路径、***高安全级别访问云端或本地资源。
(二)SSE 的定义与核心内涵
SSE 同样由 Gartner 提出,是在 SASE 架构基础上衍生的聚焦安全服务的子概念,其定义为:一种以云为中心的安全架构,通过整合关键安全功能(如零信任网络访问、安全 Web 网关、数据防泄漏等),为用户访问各类资源(云、本地、SaaS)提供统一的安全防护。
SSE 的核心是 “安全服务”,它剥离了 SASE 中的网络连接功能(如 SD-WAN),专注于通过云原生平台整合安***力,形成一个集中化的安全服务边缘。简单来说,SSE 是 SASE 架构中 “安全部分” 的独立封装,旨在为企业提供更轻量化、更聚焦的安全解决方案,尤其适合对网络连接需求较低、更关注安全防护的场景。
二、相同点:SASE 与 SSE 的共通特性
尽管 SASE 与 SSE 在架构范围上存在差异,但作为面向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安全理念,两者在核心思想、技术基础和目标愿景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这些共性也是它们区别于传统安全架构的关键特征。
(一)以 “云原生” 为技术基座
SASE 和 SSE 均基于云原生架构设计,而非传统的硬件设备堆砌或本地软件部署。这一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布式部署:两者均通过全球分布的边缘节点(PoP 点)提供服务,用户访问资源时,流量会被路由至***近的边缘节点进行处理,减少延迟的同时提升访问效率。
弹性扩展:依托云平台的弹性计算能力,可根据企业用户规模、流量大小动态调整资源(如带宽、算力),避免传统架构中 “硬件性能瓶颈” 的问题。
迭代敏捷性:采用微服务、容器化技术,安全功能的更新(如漏洞修复、规则升级)可通过云端统一推送,无需企业手动维护,实现 “即改即用”。
例如,某跨国企业使用 SSE 解决方案后,其分布在亚太、欧洲的分支机构访问云端 SaaS 应用时,流量会自动接入当地的边缘节点,安全检测(如恶意软件扫描)在边缘完成,相比传统 “流量回传至总部安全设备” 的模式,延迟降低了 70%。
(二)以 “身份与上下文” 为访问核心
传统网络安全依赖 “IP 地址 + 端口” 的边界防护,而 SASE 和 SSE 均摒弃了这种静态模式,转向以 “身份” 为核心的动态访问控制,具体表现为:
身份优先:将用户身份(如员工账号、设备 ID)作为访问控制的***要素,而非依赖固定的网络位置。无论用户在办公室、家里还是公共场所,身份验证始终是访问的前提。
上下文感知:结合多种上下文信息(如设备健康状态、用户角色、访问时间、地理位置、数据敏感级别等),动态调整访问权限和安全策略。
例如,当一名员工使用公司配发的、已安装安全软件的笔记本电脑在办公室访问普通业务数据时,SSE/SASE 系统可能仅要求密码验证;而当该员工使用个人手机在公共 WiFi 环境下访问核心客户数据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多因素认证(MFA),并限制访问权限(如仅允许查看、禁止下载)。
(三)整合 “多元化安全功能”
传统安全架构中,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防泄漏等功能往往由不同厂商的产品实现,存在 “功能碎片化”“策略不统一”“日志难关联” 等问题。SASE 和 SSE 均通过整合多元化安全功能,解决这一痛点,核心整合的安***力包括:
零信任网络访问(ZTNA):基于 “***信任、始终验证” 的原则,对每个访问请求进行严格验证,不依赖传统 VPN 的 “一旦接入即信任” 模式。
安全 Web 网关(SWG):过滤互联网访问流量,阻止用户访问恶意网站、下载恶意文件,同时管控非工作相关的网络行为(如社交媒体滥用)。
数据防泄漏(DLP):识别、监控和保护敏感数据(如客户信息、商业机密),防止其通过邮件、云存储、即时通讯等渠道被非法泄露。
云访问安全代理(CASB):对企业用户访问的 SaaS 应用(如 Office 365、 Salesforce)进行安全管控,包括权限管理、数据加密、行为审计等。
反恶意软件(Anti-Malware):通过特征库匹配、行为分析、沙箱检测等技术,识别并阻断病毒、勒索软件、木马等恶意程序。
通过整合这些功能,SASE 和 SSE 实现了 “一个平台、统一策略、集中管理”,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安全运维复杂度。
(四)聚焦 “分布式用户与资源的安全连接”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用户和资源的分布日益分散:用户可能在全球各地远程办公,资源可能部署在本地数据中心、公有云(如 AWS、阿里云)、私有云或 SaaS 平台。SASE 和 SSE 的设计初衷,正是解决这种 “分布式场景” 下的安全连接问题:
用户到资源的直接访问:无论资源位于何处,用户无需先连接企业总部网络,而是通过边缘节点直接访问资源,减少 “绕路” 带来的延迟。
一致的安全体验:无论用户访问的是本地服务器、私有云应用还是公有云 SaaS,都能获得相同的安全检测和防护策略,避免 “不同资源不同安全标准” 的混乱。
例如,某企业的研发团队部分成员在总部办公,部分在远程居家,其开发的应用部署在阿里云和本地服务器上。通过 SSE/SASE 解决方案,所有团队成员访问应用时,均需经过相同的身份验证和漏洞扫描流程,且流量直接从用户所在地的边缘节点连接至资源所在环境,开发效率提升的同时,安全风险也得到了统一管控。
(五)遵循 “***小权限与动态适应” 原则
SASE 和 SSE 均以 “***小权限原则” 为核心安全策略,即用户仅能获得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小权限,且权限会根据上下文动态调整,具体表现为:
权限精细化:基于用户角色(如普通员工、部门经理、管理员)、数据敏感级别(如公开、内部、机密)等维度,划分细粒度的访问权限,避免 “一刀切” 的权限分配。
动态调整:当上下文信息发生变化时(如用户设备感染病毒、访问时间超出工作时段),系统会自动收缩或撤销权限,防止权限被滥用。
例如,某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工作时间访问财务系统时,可获得 “查看 + 录入” 权限;但如果在非工作时间访问,权限会自动降为 “仅查看”;若其设备被检测到存在恶意软件,系统会直接阻断访问并触发告警。
三、不同点:SASE 与 SSE 的核心差异
尽管 SASE 与 SSE 有诸多共同点,但两者在架构范围、功能重心、适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是企业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案的关键。
(一)架构范围:“网络 + 安全” vs “仅安全”
这是 SASE 与 SSE ***核心的差异。
SASE 的架构范围:网络连接 + 安全服务
SASE 是一个 “全栈式” 架构,不仅包含安全服务,还整合了网络连接功能,尤其是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其核心逻辑是 “将网络与安全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统一平台实现 “从用户到资源的路径优化 + 安全防护”。
例如,SASE 可以根据应用类型(如视频会议、ERP 系统)、网络状况(如带宽、延迟)动态选择***路径(如直接访问互联网、通过企业专线),同时在路径中嵌入安全检测,确保 “连接高效” 与 “安全可靠” 的双重目标。
SSE 的架构范围:仅安全服务
SSE 是一个 “聚焦式” 架构,仅包含安全服务(如 ZTNA、SWG、DLP 等),不涉及网络连接功能(如 SD-WAN、路由、带宽管理)。它的定位是 “SASE 中的安全子集”,专注于解决 “用户访问资源时的安全防护” 问题,而将网络连接交给传统网络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或其他解决方案处理。
例如,企业若已通过传统 SD-WAN 解决了远程办公的网络连接问题,仅需补充安全防护能力,那么 SSE 就是更合适的选择,无需重复部署 SASE 中的网络功能。
(二)功能重心:“连接与安全的协同” vs “安全功能的整合”
由于架构范围不同,SASE 与 SSE 的功能重心也存在明显差异。
SASE 的功能重心:网络与安全的协同优化
SASE 强调 “网络连接” 与 “安全服务” 的深度协同,通过统一的控制平面实现策略联动。例如,当 SASE 检测到某条网络路径存在安全风险(如被入侵),可以自动将流量切换至其他路径,并同步更新安全策略(如加强对该路径来源用户的身份验证);反之,当网络状况变化(如带宽不足),安全策略也可动态调整(如优先保障核心业务的安全检测,暂时降低非核心业务的扫描强度)。
这种协同能力使得 SASE 能够应对复杂网络环境下的 “动态挑战”,尤其适合网络与安全需求均较复杂的大型企业。
SSE 的功能重心:安全功能的集中化与标准化
SSE 的核心目标是解决安全功能的 “碎片化” 问题,通过整合 ZTNA、SWG、DLP 等安***力,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安全服务平台。它不关注网络路径的优化,仅确保 “无论流量通过何种网络连接,都能得到一致的安全防护”。例如,无论用户通过 WiFi、4G 还是专线接入网络,SSE 都会对其访问行为进行相同的恶意软件扫描和数据防泄漏检测,安全策略的执行不依赖网络连接方式。
这种聚焦性使得 SSE 的部署和运维更简单,适合对网络连接要求不高、更关注安全标准化的中小型企业。
(三)部署复杂度:“全栈整合,复杂度高” vs “聚焦安全,复杂度低”
架构范围和功能重心的差异,直接导致了 SASE 与 SSE 在部署复杂度上的不同。
SASE 的部署复杂度
SASE 需要整合网络与安全的全栈功能,涉及对企业现有网络架构(如 SD-WAN、路由器、防火墙)、安全设备(如传统防火墙、VPN 网关)的替换或集成,部署过程往往需要:
评估企业现有网络拓扑和流量模型;
规划边缘节点的覆盖范围(需匹配用户和资源的地理分布);
迁移网络策略(如路由规则、带宽分配)和安全策略(如访问控制列表、检测规则);
测试网络与安全功能的协同性(如路径切换时的安全策略同步)。
因此,SASE 的部署周期较长(通常为 3-12 个月),对企业 IT 团队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适合有充足预算和专业团队的大型企业。
SSE 的部署复杂度
SSE 仅涉及安全功能的整合,无需改变企业现有的网络架构,部署过程相对简单:
评估企业的安全需求(如需要防护的资源类型、敏感数据范围);
配置安全策略(如身份验证规则、数据防泄漏规则);
将用户终端或应用流量引导至 SSE 平台(通常通过 DNS 解析、代理配置等方式);
测试安全功能的有效性(如恶意软件检测率、策略执行准确性)。
因此,SSE 的部署周期较短(通常为 1-3 个月),对 IT 团队的技术要求较低,适合预算有限、希望快速上线安全防护的中小型企业或分支机构。
(四)适用场景:“复杂分布式网络” vs “轻量化安全防护”
SASE 与 SSE 的适用场景也因功能差异而有所区分。
SASE 的典型适用场景
大型跨国企业:用户和资源分布在全球多个地区,需要同时解决 “跨地区网络连接效率” 和 “统一安全防护” 问题。例如,某跨国制造企业在亚洲、欧洲、美洲均有工厂和研发中心,通过 SASE 可实现各地员工访问云端设计系统时的低延迟连接,同时防止设计图纸泄露。
多云混合云环境:企业资源同时部署在本地数据中心、多个公有云和私有云,需要统一的网络路径管理和安全策略。例如,某金融机构的核心交易系统在本地数据中心,客户服务系统在阿里云,通过 SASE 可实现员工访问不同环境资源时的路径优化和一致的安全检测。
高带宽、低延迟需求场景:如视频会议、实时数据传输等对网络质量要求高的业务,SASE 的 “网络 + 安全” 协同能力可确保在安全防护的同时,保障业务流畅运行。
SSE 的典型适用场景
中小型企业:网络架构相对简单(如仅通过互联网或基础专线连接),主要需求是解决远程办公的安全访问问题(如防止员工通过公共网络泄露数据)。例如,某创业公司的员工多为远程办公,通过 SSE 可实现对员工访问企业云盘、邮件系统的安全管控,无需部署复杂的网络设备。
已有网络解决方案的企业:企业已通过传统 SD-WAN 或专线解决了网络连接问题,仅需补充安全防护能力。例如,某零售企业通过 SD-WAN 实现了门店与总部的网络连接,部署 SSE 后可进一步加强门店员工访问总部系统时的身份验证和数据防泄漏检测。
聚焦数据安全的场景:如律所、医疗机构等对数据隐私保护要求***高的行业,SSE 的 DLP、CASB 等功能可重点防范敏感数据(如客户合同、病历)的泄露,而无需关注网络路径优化。
(五)成本模型:“高初始投入,长期综合成本低” vs “低初始投入,按需扩展”
SASE 与 SSE 的成本模型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前期投入和长期运维成本上。
SASE 的成本模型
SASE 的初始投入较高,原因包括:
需替换或整合现有网络和安全设备,硬件淘汰成本高;
部署周期长,需要专业服务团队支持,咨询和实施费用高;
边缘节点覆盖范围广,订阅费用(按用户数或带宽)相对较高。
但从长期来看,SASE 的综合成本较低:
网络与安全功能统一管理,减少了多厂商产品的运维人员成本;
弹性扩展能力避免了传统硬件的 “过度采购” 问题;
网络与安全的协同优化降低了业务中断带来的损失。
SSE 的成本模型
SSE 的初始投入较低:
无需改变现有网络架构,硬件替换成本低;
部署简单,咨询和实施费用低;
仅订阅安全服务,费用按用户数或功能模块计算,起步成本低。
但长期来看,若企业后续需要补充网络功能(如 SD-WAN),可能需要额外采购,导致总体成本增加;此外,SSE 与现有网络设备的集成可能需要额外的适配成本。
四、总结:如何选择 SASE 或 SSE?
SASE 和 SSE 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面向不同需求的互补性解决方案。企业在选择时,需结合自身的网络架构、业务需求、IT 资源和预算等因素综合判断:
选择 SASE 的核心依据:若企业存在 “网络连接效率” 与 “安全防护” 的双重需求(如跨国运营、多云环境、高带宽业务),且有足够的预算和技术团队支持,SASE 是更全面的选择,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架构的 “网络与安全割裂” 问题。
选择 SSE 的核心依据:若企业网络连接问题已解决(如通过传统 SD-WAN),仅需补充安全防护能力,或预算有限、希望快速上线安全解决方案,SSE 是更轻量化、更经济的选择,能聚焦解决安全功能碎片化问题。